close

高人老師教琴, 總要求兒子先在腦中建立圖形. 作曲家講的是什麼故事, 該有什麼情緒起伏, 一定要有概念.

前幾首學的都容易做: 看曲名便知一二. On The Champs-Elysees 是慵懶的走在香榭大道看街景, In Old Vienna 是跳著華爾滋優雅轉圈圈, Flameco 是西班牙女時而激情, 時而緩慢的舞姿.

這次彈的 Portrait of Paris, 卻十分難以理解. 一路向上的主旋律, 加上右手大拇指與食指急促的間奏, 聽起來好似登山歌. 每爬一段, 景色變換, 空氣也隨之稀薄. 這與文藝中心, 美好巴黎的形象, 實在不搭. 直到老師要求加重主旋律, 練習右手大拇指盡量放輕, 輔以左手彈與提的韻味, 突然間, 曲子的意象才躍然眼前:

William Gillock 寫這首 Portrait of Paris, 應該是從遊客的角度出發. 趕場參觀羅浮宮, 凱旋門, 艾菲爾鐵塔, 每一景都是金光閃閃, 銳氣千條, 讓人目不暇給. 走累了, 沒關係, 灌一瓶米國偷帶進來的紅牛, 又是好漢一條. 不同的聖母院, 紅磨舫的大腿舞, 再現一波高潮. 甚至是於街角不知名小店, 趕著買來帶上飛機的牛角麵包, 都讓人回味無窮. 最後綁在狹小的經濟艙座椅上, 突然落回了凡間. 不過, 抿著殘留的黃油味, 在進入夢鄉前, 嘴角還是不自覺的上揚, 小聲的讚道: 好個旅程.

最後附上兒子的演奏, 有像嗎?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howardch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